服务热线:400-788-5156

人才供给侧发力需“三去一降一补”

2016-03-24

  ■人才供给可以通过外部人才引进、内部人才流动来部分化解紧张状况。但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所需要的高端国际化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供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紧缺的。
  ■人才供给侧管理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应该是政府引导、人才自主、市场配置。补人才国际化的短板,要更加注重本土人才国际化素养的培养和锻造。补创新创业的短板,既要加强创新创业的教育培训,又要褒扬成功者、宽容失败者。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创新发展理念首要的是创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
  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出台了“科创22条”以及作为其落实举措的“人才20条”。无论是“科创22条”还是“人才20条”,就人才要素的政策设计来说,都是强调政府层面针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激励办法和优惠措施、针对海外人才的开放政策和便捷通道,以及针对国内人才的政策优化和灵活机制等。
  这些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举措,对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要有效解决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不受用”等供求不匹配问题,需要研究人才供给侧、厘清供给侧问题、注重供给侧发力。
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供给紧缺
  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现实背景下研究人才供给侧,需要立足于两个视角:
  一是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人才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这就是“去产能”和优化产品供给,会不同程度造成企业对一线工人、普通白领的需求下降,同时对技术型、研发型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
  二是科创中心建设所要求的人才需求层次的深刻变化。这种全球视野下的城市发展高端定位,使得用人单位对于一般人才、通用人才的需求下降,同时对国际化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研究人才供给侧,就是要及时回应经济发展、城市定位所带来的人才需求结构、人才需求层次的深刻变化,切实找到人才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并寻求从人才供给侧发力,为上海城市创新发展谋求人才供求平衡的良策。
  概括来说,经济供给侧主要有劳动力、资本、技术与制度四大要素。与经济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不同的是,经济供给侧这四大要素的改进需要经历相对长期的过程。人才供求的变化尤为如此,人才需求短期内可以改变,但人才供给变化需要的时间则相对较长。
  当然,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来说,人才供给可以通过外部人才引进、内部人才流动来部分化解紧张状况。但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所需要的高端国际化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供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紧缺的。因此,加强人才供给侧研究,对于缓解上海高端人才供给侧短缺、谋求人才供求平衡,既有现实意义,更有长远意义。加强人才供给侧研究,需要相关主管部门统筹协调、组织落实,也需要人才研究机构投入力量、深入调研。
降低人才供求市场交易成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这是对上海人才发展的最新定位。说到底,上海发展需要的是具有引领世界潮流的国际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从人才供给侧回应这一定位,主要面临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育培养问题,其实质是人才教育培养上的价值偏离。当前,人们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诟病最多的是,一种模式、一套评价标准的“千人一面”式人才培养困局。尽管相关机构做了努力,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围绕科创中心建设所需要的国际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国际化引进的方式来化解,但上海自身的教育培养也不能缺位,这是自主创新的源动力所在。因此,人才培养的价值偏离问题必须得到扭转。
  二是体制机制问题,其实质是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居高不下。当前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包括人才培养开发、评价激励、流动配置等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供给决策和供给效率。
  人才供求的市场化配置固然有市场失灵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增加等弊端,但政府人才管理也存在体制机制束缚所带来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上升风险。因此,人才供给侧管理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应该是政府引导、人才自主、市场配置。
  三是服务保障问题,其实质是市场性交易成本的下降受阻。从人才供给侧看,上海不仅在人才培训、人才招聘、人才测评、人才派遣、人事代理、人才猎头等传统领域有提升的空间,而且在职业生涯、科技金融、生活保障等人才产业链方面有延伸、拓展的必要。
  这是降低人才供求市场性交易成本的需要,也是应对人才市场化配置风险的需要。上海人才市场的服务保障有自己的优势和成就,但从人才供给侧考虑,通过完善服务保障促进市场性交易成本下降,还有一定的空间。
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和锻造
  与经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即“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相类似,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人才供给侧发力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人才要素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来说,就是要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将一部分不大适应上海发展特别是科创中心建设需要的人才,匹配到更能发挥他们特长和优势的地方去。比如,一些承接东部特别是上海产业转移的中西部城市,就十分需要转移产业领域的相关专业人才。他们随着转移产业过去,可以在当地更好地发挥专业特长,而不至于在上海因为产业转移而面临转岗、“转业”,并因此承受心理、经济、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
  上海是一座开放的城市,但城市发展有人口底线的要求,对于人才也是有一定要求的。作为国内一线城市、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已经成为各类人才的首选地之一。不仅集聚大量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而且引进了众多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方面的专门人才。与此同时,上海还吸引了一批海外人才和留学人员。用“人才云集”来概括上海人才发展的现状并不为过。但是,上海的发展已经站上新的历史方位,相应地对于人才结构也有了新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去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981.65万人)比2014年(996.42万人)减少近15万人,算是情理之中的事。
  第二,就人才要素的“降成本”来说,就是要降低人才要素的使用成本、匹配成本。现在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抱怨人才使用成本过高,一方面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居高不下、市场性交易成本的下降受阻相关,另一方面也与上海的生存成本过高导致人才使用成本“水涨船高”、人才“这山看着那山高”的频繁跳槽有关。
  这些情况的解决,既需要人才市场的规范化建设,也需要人才管理的法治化推进。此外,降低人才要素的匹配成本,还需要发挥人才服务行业、人才中介机构的作用,实现人才与用人单位、人才与岗位的有效匹配。这方面的工作,上海还有进一步发挥的余地。
  第三,就人才要素的“补短板”来说,就是要补国际化的短板、补创新创业的短板。补人才国际化的短板,不仅要将国际化人才(海外人才、海归人才、港澳台人才等)引进作为重要方向,而且要更加注重本土人才国际化素养的培养和锻造。具体途径包括:高等院校国际教育、职业院校国际培养、本土人才国际培训、本土人才“走出去”、本土人才国际机构供职、本土人才国际交流等。
  补创新创业的短板,既要加强创新创业的教育培训,如在高等教育甚至中等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和内容,又要营造创新创业的人文环境,如褒扬成功者、宽容失败者等。
  (■郭庆松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上海人才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