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选择用工方式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业务需求本质: -
岗位性质:判断岗位是长期核心还是临时辅助。如果是核心、稳定、关键岗位,如企业的研发部门、管理层等,适合采用劳动合同用工,以保障岗位的稳定性和专业性;对于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岗位,像季节性的销售岗位、短期的项目支持岗位等,劳务派遣用工、非全日制用工或灵活用工可能更为合适,能够根据业务的阶段性需求灵活调配人力 。
工作成果量化程度:若工作成果易于量化,比如一些按件计费的生产工作、按项目交付成果的设计工作等,灵活用工方式可以根据工作成果支付报酬,更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效率;而对于工作成果难以量化的岗位,如创意策划、战略管理等,劳动合同用工方式更便于企业进行长期的管理和培养 。
2. 合规风险管控: 严格遵守各类用工模式的法律边界。例如,劳务派遣用工要注意派遣比例的限制,一般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非全日制用工需严格把控工时,一般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累计不超过24小时;灵活用工要确保其业务实质符合非劳动关系的认定,避免被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而产生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
3. 成本效益平衡:
显性成本:包括薪资、社保、服务费等。劳动合同用工企业需要承担五险一金及各项福利,成本相对较高;劳务派遣用工除了支付员工薪资外,还需向派遣公司支付服务费;非全日制用工主要成本在于支付员工工资及强制缴纳的工伤保险;灵活用工则通常没有社保公积金等刚性成本,成本相对较低 。
隐性成本:涵盖招聘、管理、培训、法律风险等。劳动合同用工虽然显性成本高,但长期来看,如果人才稳定,招聘和培训成本会相对降低;而灵活用工虽然显性成本低,但频繁更换合作方可能导致管理成本和沟通成本上升。此外,若用工方式选择不当,引发劳动纠纷等法律问题,还会增加法律风险成本 。
4. 人才管理策略: - 对于核心人才,应采用劳动合同用工方式,以保障其稳定性,给予他们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对于流动性强的岗位,可考虑灵活用工方式,根据项目需求或业务高峰期随时调整人力,既满足了企业的业务需求,又降低了人力成本 。